老實說,是透過「台灣吧」史櫝樞介紹動畫才開始留意到這本書

其中提到的名言:「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過去。」

1984是一本寫於1948年的歷史預言小說,說是小說其實也很諷刺,畢竟...雖然人物與故事線都是虛構的,但是敘述的故事場景卻不遠離現正發生的事實。

它是一部假想共產極權過分統治的「反烏托邦」經典小說,我覺得在1948年寫出這本書,真的很強~(作者1950過世)

 

小說主角是溫斯頓 史密斯,他是一位在真理部紀錄局工作的小員工 (真理部反映實際的新聞媒體部),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重新校正」所有不符或不利當下正吃的報章文獻,類似去年總統預測今年的經濟指數、今年生產未達標,黨會傳小紙條給史密斯的辦公室,叫他去修改去年的報章下修總統的預言數字,讓今年的產量達標。

其他真理部的人的工作也大致是如此,覆蓋掉的文獻包括報紙、書籍、電影、文宣、卡通、歌曲等等。

另外他們的工作還包括重新編譯新語「字典」,例如,如果黨認為「自由」是不需要存在的意義,那後續字典就不會存在這個詞,大家必須熟讀字典知道哪些是現在被官方核可的語言,漸漸地黨可以讓某些詞語被遺忘、而失效。

 

黨的領導是一位叫做「老大哥 big brother」的,沒有實際的面貌出現過,

但是載有他圖像的海報與標語「老大哥正在看著你」貼滿每家每戶以及每個街角,如同黨的思想警察一樣,監聽監視的人與器具佈滿整個城市。

每天從起床到晚上至少會有三次播放老大哥思想的「仇恨時間」,會讓大家知道黨領導的英明,以及黨最大的惡敵「伊曼紐 高斯坦」反對黨的發展是如何阻礙黨發展國家的好...。

黨控制了人民的思想,黨要歷史改寫、要語言消失,或甚至改變客觀的科學事實2+2=4,只要透過黨意的宣傳,人民就會像失去記憶般即刻服從。

小說有一段是說,史密斯他們國家大洋國從過去就一直在跟歐亞國打仗、敵對,但史密斯記得曾經有段時間(他依稀記得是四年前)大洋國是跟歐亞國結盟的,只是也沒有歷史文獻能證實那段過去,也不會有人敢出聲claim這段與黨宣傳相反的過去。

在工作上不斷篡改歷史的過程中,史密斯他開始對黨有疑惑,於是開始偷偷寫下自己的日記(留下自己的紀錄是違法行為),想藉由紀錄當天或當下的事實,看看未來發展是否有相違背之處。

 

而凡有違反黨紀的,就會被思想警察送去思想改造營。

沒有人可以逃過思想警察,即使在家裡也無法,因為家裡電視螢幕可以播放兼用收音,另外,還有小孩。

由於小孩是透過國家的黨務教育扶植長大,許多父母都是被自己的小孩抓到使用舊語或違法、被送去思想改造營,而有些政治狂熱的父母在被小孩送去改造營被凌虐之時,竟然還是為小孩與黨的教育成功而感到光榮...。

思想改造營是個讓你知道 擁有自己的思想是多餘的地方,假如黨說 2+2=5,為什麼你硬要辯解說是4?

一個人活著,只需要有軀殼維持國家生產力以及一顆盲從追隨政府的心;保留自己的思想,完全是多餘。

「雙重思想」則是黨發起的大規模心理操控行動,

  • 簡單來說,它有如一種能力,能讓你在思考過程中同時相信兩種互為矛盾的想法。一旦黨的心理控制計倆摧毀個人獨立思考的能力,黨所說的一切,都將變成事實或真理,即便朝令夕改、反復無常也沒關係。

 

小說的前線是這樣的,我不算是有爆劇情相關的雷,就是一個故事背景介紹這樣,畢竟我也很不喜歡被爆雷;

因此故事發展與結局就讓大家慢慢看了~

 

--------------- Review -------------------------------------------

大學以後,開始關注政治,而在政治口水之中,經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其實是搞不太清楚...

為什麼針對同一塊史實、或甚至同一個歷史人物,會有這麼多的解讀方式?到底要看哪本書我才能了解「歷史的原貌」?

我一心想說,像歷史課本一樣寫出歷史原貌很困難嗎?歷史課本就是呈現年份與人物的客觀發生事實,為什麼其他坊間的歷史書都無法承襲?

後來才知道,歷史課本也並非客觀,到我讀國高中的時候,課本已教改傾向去中國化,影響我們這一代都成為「天然獨」,與前一個世代的歷史觀差異甚大。

而這能說我們了解的歷史是更靠近歷史原貌嗎?

「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過去。」

寫歷史的人控制了讀者的思想觀念,而控制歷史教育的執政者,控制了整個國家下一代的思想,這到現在都還是在發生,所以教改者總是會強調歷史課本著重「多元史觀」。

 

1984 這本書讓我最有反思的點就是,擁有各種思想的社會才是自由、健康的,並且沒有任何價值觀是可以被冠上「正確」這種形容詞的。

也就是說,即使你認為自己持有的觀點的是正確的,也不該強迫灌輸自己的才是對的,或是認為持有另一論點的人是瘋了,因而選擇情緒性攻擊、仇恨,最後關閉溝通。

想想最近流行的詞「政治正確」,意義已經越走越偏、越來越諷刺,

當一個導演原本想放個黑人老闆在多數為白人上班的企業的電影情節裡面,大家還是會不爽為什麼男女主角不是黑人?為什麼男女主角不能是LGBT?

從前會出現在影集或電影或頒獎典禮上,影射種族/性別玩笑的,現在已經不能再出現,因為這樣「政治不正確」。

雖然是出於時代進步、互相尊重,但是我還是認為不同人有不同的成長背景,有不同想法是自然、而且對社會發展是健康的,假如大家願意理性對話的話,而不該成為全體噤聲,只為一致的思想發聲。

畢竟思想一致的極端就是1984這樣的烏托邦社會,是被政府教育/社會控制才有的結果,多元發展、互相從差異中對話才是健康的。

在這一論點上,也許更能放開心胸想想,其實不同的思想也如同基因突變一樣,有時它雖然不符合大眾接受的潮流/ 文化,但是如果它有理、逐漸發展強勢,也是會成為主流,像是人權議題。

現在也有些議題,例如吃葷或資本主義、消費主義還是主流文化,但也難保未來會不會有人覺得我們這代太過浪費,或吃肉過於殘忍...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塑造不同的想法,他人所想所說的「正確」與否,每個人應該要用更包容的心態接納,即使像是同志婚姻議題,我們覺得很「理所當然」的平權議題一樣。

 

另外,享有思想自由是很幸福的,可以的話,更要多多閱讀思考,審慎建立自已的價值觀。

當光譜只有左右兩邊的時候,很容易選擇自己的立場。

但是當國家像現在台灣發展到左派被切割到更細更細的時候,就需要深入了解 & 做選擇。

有時候不是「對錯」的選擇,而是發展先後的順序,你想要勞工議題先被關注、還是環保議題?還有你想要政策如何被落實,當政黨說他支持環保綠能時,你希望是藉用核能發電還是廢核?

這些都是要由政策面做功課,而非簡單從政黨或是從人做判斷,因為一個人不可能跟你的思想完全一樣,更不用說一個黨團的利益是跟自己完全一樣。

從「思想、立場差異」去想,而不要從「這個黨是邪惡的」去想,否則以偏概全,也容易造成社會對立、仇恨,而無法對話。

 

最近一年的興趣是看不同立場的報紙&社群媒體,大家的留言是互相攻擊的。

按這個結果看來,這些政黨的目的都達成了,因為當仇恨越大、對擁護的政黨的愛越大也越盲目,所以報紙/ 電視/ 政論/ 社群媒體才會傾向越來越偏激的路線。

但是對社會達成健康對話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科技發展使得個人發聲管道越來越多,然而大家守在自己的社群/ 頻道裡,對另一陣營築起的牆是越來越高的,放下對立&建立溝通反而更加困難(其實現象在美國選舉也是一樣的)。

如果了解「有不同意見是正常、是健康的」,用這種心態與非同溫層的社會溝通,

並且持續懷疑自己的價值觀、多多閱讀來強化自己的立場,更能與非同溫族群的對話,

鼓勵懷疑思考,這樣應該可以有更好的國民,成為更進步的國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1984書
    全站熱搜

    Alicia 艾莉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